导语 福建省大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已经播出,大家需要写观后感的,可以从课程内容出发,书写自己感悟。
福建大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模板
以下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了解可以怎么写,具体还是要以自己感悟为准!
历史的回响:从残历碑到心灵深处的抗战记忆
当沈阳残历碑那冰冷的数字“1931.9.18”通过屏幕映入眼帘,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警钟在八十年的时光长廊中回荡。福建省这场特殊的大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一次从小学到大学的集体心灵对话。
福建师大附小林婷老师讲述的残历碑,宛如一柄时间的刻刀,将“九一八事变”这个民族伤痕深深镌刻在我们心中。那座碑不仅是石质的纪念碑,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它告诉我们:有些历史不容忘却,有些伤痛必须铭记。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这样的历史教育,实则是为年轻的心灵播下爱国与自强的种子。
陈志强老师讲述的内容则让我看到了抗战中的青春力量。英华中学西迁、西南联大坚持办学、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这些故事描绘了一幅战火中的教育图景。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青年以知识为武器,以理想为盾牌,展现了文化抗战的惊人力量。这种精神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我们这代人的教室内不再有炮火声,但同样需要那种求知的执着与报国的热忱。
朱新屋老师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军事战线与文化战线的双重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面抗战智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枪炮的较量,更是精神与文化的抗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正是因为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林斌老师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国歌中的每一个音符。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仅是历史定格,更应成为永恒警示;那句“我们万众一心”不仅是过去时的战斗口号,更是现在时的团结召唤。音乐作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将抗战精神编码在旋律中,代代相传。
最令我向往的是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抗战研学路线。将思政课堂搬到历史现场,让革命文物成为特殊教师,这种沉浸式教育无疑会让抗战历史从书本上的文字变为心灵中的烙印。
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与当下,连接了小学、中学与大学的不同认知视角,更连接了知识学习与精神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必经历战火,但必须传承那种不屈的精神;我们不必抛头颅洒热血,但必须保持那种爱国情怀;我们不必在硝烟中读书,但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八十年过去了,抗战精神依然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从不同学段的讲述中拼凑出完整的抗战图景,当我们从不同视角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才能真正明白“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守护和平”的深刻含义。这堂课结束了,但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与实践,才刚刚开始。
点击查看:2025福建大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完整版视频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泉州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第一课】可获取福建开学第一课完整视频、直播回放(手机端)、课程内容/观后感模版、其他第一课视频等信息。